桐城市2016年特大洪涝灾害气象服务评估及减灾对策
程向红 蔡冬梅 秦伟 韩正英 邢玲玲
桐城市气象局 231410
摘要:2016年6月30日18时至7月7日20时,桐城市雨量全线超过450毫米,最大雨量达861毫米,大部分站点600毫米。24小时最大雨量为桐城市陶冲站367.2毫米,测站347.2毫米,强度超过1969年的24小时的最大雨量333毫米,24小时降水量创桐城60年历史记录极值,最大雨量打破桐城60年历史极值。据统计,桐城市因此次特大洪涝灾害造成受灾人口405000人,因灾死亡2人,紧急转移安置38428人(其中集中安置人数7842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85633亩,成灾面积365840亩,绝收面积185947亩,倒塌农房3253户7418间,损坏农房2764户4906间,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1353万元。
针对此次强烈暴雨,桐城市气象局提前8天就向党委政府和公众开展了广泛的服务:2016年6月24日、27日、30日先后发布三期重要天气专报。6月30日向市委政府主要领导当面汇报了6月30日夜里到7月4日重大天气预测,6月30日发布重要天气专报第14期,并呈送书面材料。6月30日桐城市立即召开防汛紧急会议。7月1日7时,桐城政府启动Ⅳ级防汛应急响应,16时提升为Ⅲ级,21时再次提升为Ⅱ级,7月6日8时起提升为Ⅰ级响应。由于2016年桐城市气象局重大灾害性天气服务比较准确及时到位,为桐城市防汛救灾工作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受到地方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公众的高度评价。桐城市气象局及时的预报预警,为抗洪救灾赢得了宝贵时间,最大程度减轻了灾害损失。
总结此次气象预测预报服务情况,提出以下减灾对策:1、新型预报业务流程还需进一步优化,加强暴雨、强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预测预警方法研究和总结。2、加强新技术学习和业务技术骨干人才培养。3、不断提高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能力。4、提升气象科技攻关能力,做好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发挥现代科技在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测预报中的效益。5、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各部门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强化部门联防。6、不断改进技术,完善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同时加强气象科普宣传,提高社会公众防范和抵御气象灾害的意识和能力,以科技为支撑,最大可能地减少灾害性天气对政府应对自然灾害和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发表评论